吴丹艳 《夏天里的成长》教学设计
《夏天里的成长》(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夏天里的成长》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梁容若《夏天》一文的片段。课文开篇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句引领全文,以“迅速生长”点名夏天事物成长的特征。围绕中心句,作者分别从动植物、山河大地、人三方面的“长”进行具体描写,从而让学生感受夏天里万物都在生长,人也要珍惜时间,奋发努力,不要错过最佳的时期。文章以描写为主,语言优美,表达富有特色。
教学目标:
1. 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2. 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领悟人也要珍惜时间、奋发努力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2.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任务一:回顾旧知,理清结构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夏天里的成长》,齐读课题。
2.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棵课文树,你看这棵树,有根有枝有叶,打开语文书,谁能帮我们填一填它?课文树的根便是全文的中心意思?谁来说一说?那么,围绕这个中心意思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1)预设:“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长是飞快地长,跳跃地长,活生生地看得见的长。”
读得非常流畅,第三段。
(2)预设:“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
(3)预设:“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把那个字音读准,是“尽量地”。提示读好“尽”的三声。
3.来,掌声送给这三位同学,看来啊,他们对文章的主要脉络把握的非常清楚,“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意思,这三句话围绕着中心意思写了3个不同的方面,他们又是各自段落的中心句。那么大家看,这棵树啊,已经有枝了,围绕这三个不同的方面,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说呢?(板书:中心意思 副板书:不同方面)
4.看看这篇形成的课文树,老师相信大家已经可以初步了解这篇课文的结构了,这只是初步了解,我们下面就继续走进课文,去了解作者表达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运用课文树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作者是围绕中心意思展开描写的,同时围绕三个不同的方面又进行了具体的描写,比较清晰直观。)
任务二:感悟成长,品悟写法
(一)动植物的成长
1.同学们,本单元是习作单元,在本单元的单元导语中,有这样一句话: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大家还记得它是什么意思吗?没错,也就是说,这句话就是说写文章一定要讲究立意,也就是中心,而不能卖弄技巧。那么我们本课的学习重点是什么?一起读给我听。
2.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一个字在文中一直反复出现,是哪一个字?
预设:“长”字。
3.我们说学习语文要有语感,猜一猜,感觉一下,你觉得长字在课文中大概出现了多少次?不用看,想,猜
还有吗有没有不同的数字?
4.老师来揭秘了,但是揭秘之前,这些长是不愿意出来的,他们要你们呼喊它,你们要说长长长,他才出来,相信吗?
5.出来了吗?你们知道为什么?因为你们这个长长长没有生命力,没有活力,没有劲头,没有节奏,他不愿意出来,再来试试。是不是都出来了,对吧,我们来看一看,从课题的开头到每一段话,到最后一句话,这个长字是不是长在了字里行间的角角落落,多不多?我揭秘啊,有一个同学猜的差不多。22次
6.“短短的一篇课文,出现22次“长”。由此可见,这个长字在这篇文章非常重要,这个长字是围绕什么来写的?是不是本篇文章的中心意思来写的,(读中心意思)而且它还在时时的在点我们的课题,生读《夏天里的成长》。
(设计意图:明确本单元是习作单元,课文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展开,引导学生找到课文的文眼“长”,进一步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7.好,再来请大家搜寻一下,这篇文章有一句话的“长”字最多,看看谁的眼光最犀利?哪一句?请你说。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也就是课文的第二段的中心句。
8.我们来走进课文第二自然段,刚才同学所说的长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他,对吧,那么我想问这里的长是什么样的长? 读给我听
(跳跃的长,飞快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9.这4个词都来形容“长”字,这四个长到底是什么样的特点?飞快的,跳跃的,说明它长的速度?(速度快)那后面两个词说它是“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说明?(而且它长过之后的变化非常大)
10.所以说,“长得快,变化大”就是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11.那我想问大家,这段话里面都讲的是什么呢? 生物,对!第一个词就有。更具体一点可以说是动植物。(板书:动植物)
12.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1.想一想: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它们长的速度快、变化大的?关注了哪些词语?2.写一写:边读边做好批注。
13.你从哪里感受到他们长得快、变化大的呢?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
14.我们来总结回顾一下,我们通过表示时间的词语来感受生长速度的快,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哪些?那我们读的时候,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要读得怎么样?你要达到的目标是让我们听者感受到这些动植物长得非常快,稍微快一点,是不是,变化之大,我们来关注一下蓝色的词语,这些强调的是变化之大,应该读得重一些。
你看,关注了词语,朗读就有了变化。
15.我们一起来读。我读中心句,你们读围绕中心句写得长得快变化大的句子。关注这些词语。(师生合作朗读)
16.哎呀,刚才读的好多词语都值得回味,同学们,好文章是一种艺术,艺术是相通的,如果我们给这段话配段音乐,你觉得哪种音乐比较合适?
17.大家的关键词都是指向它的变化快和变化之大,因此希望音乐是轻快的,那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段音乐,大家一起来读一读。(配乐朗读)
我听着你们的朗读声,也随着音乐声有了节奏有了韵味,感受到了生命蓬勃向上的感觉。
18.自然界里的动植物有几百万种,作者为什么就独独选了这些呢?你知道,你说。
19.因为这些事物都具有代表性。他们都很常见。在生活中都很常见,经常能看到。它们可以代表自然界的动植物,因为它们是常见的,还有一点,它的代表凸显在哪?我们要求文章里的动植物都应该是怎么样的?(速度快,变化大)
20.这些动植物就有这些特点,因此具有代表性。(副板书:典型事例)
(设计意图:以“长”字切入句,围绕中心句,放手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感悟动植物成长的速度快、变化大,同时关注朗读时情感的变化,最后上升到写法层面,引出作者在写作时注重选取典型事例)
(二)山河大地的长
1.好了,孩子们,我们接着再往下看,这篇文章中,有一段话“长”字最多,谁又找到了?
2.是不是长很多,这是围绕着哪句话写的?
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
3.我们来梳理一下。山、地、河、铁轨、柏油路他们在长吗,而却没有写“长”这个字。这些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是什么在长?山河大地(板书:山河大地)
4.山河大地也在长,但是在作者笔下,他们的长变成了什么?山的长变成了丰满,这个词是形容这个人的,对不对,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手势动作来表现一下,原来山是这样的,现在是这样的(手势)我们一起来读,你们来做动作,地的长是一天天高起来,河的长是一天一天变宽变深,对吧,柏油路的长怎么表现呢?软绵绵的,高起来。
5.你喜欢这些语言吗? 为什么?
6.新鲜,好玩,对不对?我们读起来觉得作者真是一个有童心的人,语气非常清新可爱,非常活泼。这就是作者写作的高眀之处
师生对话,一问一答:
师:咦,是什么让山一天天地变丰满了?
草长、树木长。
师:什么让地一天一天地高起来?
生:稻秧,甘蔗。
师:什么让河一天一天地变深变宽?
生:水,瀑布。
师:什么把铁轨连接处的缝隙都填满了呢?
生:太阳的威力。
师:什么让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生:太阳的威力。
7.我想问你,作者他更想写的是草、树木,还是山河大地呢?
8.对,作者更想描写的就是后面的山河大地的成长。对吧,最后一个终极问题,是什么让草、树木这些都在长?这是一个终极问题,请你说一说。
9.非常好,说到了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所以这里面有一句有趣的话叫作——不热不长,不热不大”,什么季节才会这样啊?
10.请大家再来看这段话,你觉得这里面的哪种生长最神奇,最有趣?你说说看,
(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
11.你觉得它神奇在哪呢?
12.没有生命的也长,是很神奇,那你告诉我,铁轨“长”的原因是什么?
(热胀冷缩。)
13.啊,你的科学知识很厉害,大家都熟知的,包括柏油路也是这样,同学们,作者在写铁轨的长时,写“连接处的缝隙几乎填满”,在写柏油路在长时,写“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我们可以归结为:
(写“长”不用“长”,都能写好“长”。语言新鲜又有趣,值得我们来学习。)
(设计意图:以“长”字切入段,在师生的一问一答充分展现段落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同时让学生在做动作、朗读中感受作者写“长”不用“长”的写作特色点。)
(三)人的成长
1.看到了吗?我可以写长,也可以不写长,用别的更加有趣的语言,更加视角独特的观察来写好这个长,学会了吗?说到语言新鲜,这篇文章很多地方都有,第四段话就有,哪些句子也非常新鲜有趣吗?
2.预设:“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这是你的发现,说说理由。
3.你说人为什么要长呢?生长就是我们生命的基本过程,我们人生下来就是要成长,要生长,你说生长这个词你觉得很新鲜。作者通过先描写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最后回到了人这个整体上。还有哪些句子让你觉得新鲜有趣?
4.“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为什么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呢?
5.联系上下文找出答案,答案中有一句谚语——。六月六,看谷秀。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
6.这两句谚语就解答了你的答案,如果你对这两句谚语了解的话,就没有这个小问题了。那么谁能解释这两句农家谚语到底在讲些什么?
7.“六月六,看谷秀”的意思就是农历六月初六,是夏天的时候,这个时候谷子已经出穗了,要开出花朵了。
8.就是农作物要开花要结果了,这个时间很重要,对吧?下一句呢?
9.“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处暑这个节气时,如果稻秧不抽穗的话就没有任何收成的希望了,所以就把它割了喂老牛。
10.他们被割了喂老牛这个悲惨的命运是因为错过了最佳的生长时节,是不是?理解了吗?作者想通过这两句谚语想告诉我们什么?联系联系下文,他想告诉我们什么?
预设: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作者还想通过这个谚语告诉我们
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11.这句话让我想到了一些常背的诗句,比如说“黑发不知勤学早”——后面是什么? “白首方悔读书迟”。还有经常说的什么?
预设:少壮士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12.是啊,人和庄稼一样,不能错过最佳的生长时节,你们现在就是最佳的生长时节。你们要珍惜时间,所以我们也要尽量地用力地长,努力的生长。(板书:惜时 努力)。这段话告诉我们,作者真正想写的长是什么长?人的生长?(板书:人)
13.那么我们来看,课文学到这里,你发现了吗?我们的课文其实结构非常简单和清楚,那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课文是不是围绕中心意思写了三个不同方面的内容,那这三段话,老师想问一问,这三段话能不能调整一下顺序?我们读文章都是由浅入深,由熟悉的然后慢慢进入到不太了解的。(副板书:表达有序)
14.那么能不能删掉其中一段,联系联系我们的中心意思,你就能找到答案,
(因为中心意思是夏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如果删去一段,他写的就不是万物了,就不全面了。)
15.总结回顾:同学们,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课文,这篇课文围绕着中心意思,介绍了动植物、山河大地、人三个不同的方面,告诉我们要惜时、要努力。也学会了写文章要会从不同方面来写,也要选取典型的事例。同时也要做到表达有序。(将板书连成一棵树)
(设计意图:由新鲜有趣的句子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悟人的成长,进一步领悟要珍惜时间、奋发努力的道理。最后由点及面,感受作者的写作特色,回顾文章的中心意思。)
任务三:学以致用,妙笔生花
同学们夏天的迅速成长,是为了秋天那令人喜悦的丰收,请同学们围绕“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这一中心意思,完成小练笔。
(设计意图:以小练笔作为结尾,使学生学有所得,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升华,加以巩固。)
课后作业:
1.背一背:积累关于夏天的谚语
2.写一写:课文的语言清新自然,摘抄你喜欢的语句。
3.读一读:梁容若先生的《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本堂课,我在教学设计中设计了三个教学任务:一、回顾旧知,理清结构。二、感悟成长,品悟写法。三、学以致用,妙笔生花。在第一个学习任务的时候,我以课文树的形式展现,孩子们能够回顾本课的脉络结构,同时,兼顾单元的整体性,关注本单元是习作单元,由单元语文要素切入,明确本堂课要学习的两个重要方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文章的文眼“长”字展开。任务环环相扣,在体会动植物、山河大地、人生长的同时,感悟文章的写法,领悟文章所折射的道理:人也要珍惜时间,努力成长。
在朗读指导中,我由学生个人读到集体读再到配乐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声中去感悟万物的迅速生长。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我由表及里,由感受万物的成长,最后上升到关注写法的特色。最后以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得。
但是,本堂课,我对于时间的分配上面还有所欠缺,小练笔环节时间不够充裕。我想,作为一名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做到精讲,留给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时间。同时,在课堂评价的多样性方面,我想我还需要加强。
今后,我将继续钻研教材,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争取语文课堂教学更上一层楼。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