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守望教育》有感
让情愫飞向远方
————读《守望教育》有感
南行实验小学 应肖贞
放下《守望教育》,我的心中不禁涌出这样一句:没有任何的牢笼可禁锢我们的思想,所有情愫都可以穿越栅栏飞向远方。
前不久,教学中的困惑使我在图书馆里徘徊了很久,终于捧起了这本充满故事的《守望教育》,我渴望着能在书中找到一份力量,一份肯定,甚至是一份共鸣。值得庆幸的是,我受益颇丰,大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势。
不得不提的是它让我豁然开朗的一章,刘教授引用了王富仁的一句“儿童要在自己的世界中获得自己的自由,体验世界的美和人生的美”。作者的观点点醒了我,也从某种程度上肯定了我。在成为教师的这一年里,我曾经好几次觉得我在慢慢变得功利,简而言之,我把学生的分数看的越来越重,这与我想要成为一名语文老师,与孩子们共享语言的魅力,共享读书的快乐仿佛是背道而驰的。我不禁在心底问自己:我该到何处去拾起那份本该属于语文的一切呢?我终于豁然开朗:把儿童的世界还给儿童。这才是语文课堂应该保有的一份纯真啊!
一时间,我终于找到了久久寻觅的出口。
语文它绝不仅仅是一个生字词,一个成语,它应该是一种感悟力,一种审美,一种借助文字汲取力量,了解世界,从而表达自己的工具,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应该首先做到让孩子有充分的信心做回自己,让它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体会,在自己对书的欣赏中求得进步。我为剥夺了孩子们自己去发现的时间和空间而感到遗憾,这份遗憾的感觉显然是对的。回想郁校长引用的那句: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人以和,对事以真。这里的“慈”不单单是对孩子们的一份慈爱,而恰恰是对孩子用自己视角去感受语言,理解语文的一份成全啊。在这一点上,高级教师杜朝辉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杜朝辉老师执教《牛郎织女》,她的课可谓是行云流水,让人入迷。在她的课堂上,有的是“新”,有的是“活”,她从一首小词入手,带出同学们的一份悲悯情怀,奠定了学习课文的感情基调;又引入一小篇文言文,放手让学生去发现,从比较学习中发现神话故事的特点,为理解神话故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的课看似脱离了教材,实际上环环扣着语文素养的培养,她的课虽不注重“咬文嚼字”,却在反复的品读和赏析中完美地让孩子们感知、推敲着字词。在她的课上,学生们不依赖于教材,却能感受得到课文中的愉悦和悲伤,理解得了文章中的一份悲悯和希望,他们的感情在这节课中慢慢充沛,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在慢慢被点燃,他们在学习中感动,在感动中有了一份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最终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劳动人民所创作的神话故事所蕴含的那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种探索的欲望,那种对文字之美的品味,着实让我欣喜,甚至感动。这不正是在与孩子共享语言的魅力吗?
我不禁顿悟:从体验到育情,语文老师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语言和文学作品的优势,通过体验的方式由完整的学习培养有共情力的人。正所谓:世界上所有的文学都是人学。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学习语言,让言语入心,二是借助文本,让精神成长。如在《白鹭》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摹和对比衬托的描写,知道白鹭如诗的意蕴以及白鹭、诗和作者郭沫若先生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其诗一般的语言,以及思考郭沫若先生为何把白鹭比作诗,而继续探究郭沫若先生和诗之间的联系,从而由语言入手,入心。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或许,我们应当使学生有机会经历学习的全过程,使认知与知识形成对接,使学习有时间和空间的延伸和空间的延展,学习长度、宽度与厚度三维支撑,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具弹力和张力。
借用杨万里的一句: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这份属于我的闲适,孩子们的自由正是我理想中的语文啊。合起《守望教育》,我想把这句话送给孩子们:没有任何的牢笼可禁锢我们的思想,所有情愫都可以穿越栅栏飞向远方。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