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悦微《一个很好很好的小孩》有感
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孩子
——读王悦微《一个很好很好的小孩》有感
南行实验小学 许婧萱
今年,我从五年级调到一年级,一上来有点难适应这个跨度,为了更好地带好这个全新的班级,在课后我不断寻找新的理论书籍,而著名教育博主王悦微的新作《一个很好很好的小孩》,带给了我许多感动与反思,这本书分别从老师和母亲两个视角,用48个真实而温暖的故事,分享了学习、人际相处、情感启蒙、原生家庭等8大教育和成长问题。
一、我是孩子三观的设计师之一
我去年教五年级,兴许是在成人的世界待久了,我坚信人的改变是很困难的,五年级的小孩也不例外,很多习惯已经定型。我今年教一年级,最让我惊讶的就是,一句“老师相信你下次能做得更好”就能点石成金,让巨大的改变发生!接手一年级这几个月,我看到了班里非常多孩子的进步。
诚如王悦微所言:“能见证少年心灵的成长,而且是最真诚、最勇敢、最渴望知识的心灵成长,并且你还能在其中推动他们,这是身为老师的莫大荣光。”而接手了一年级,我更深感荣光越大,责任越大。作为语文老师,我的责任不仅是教授好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在参与他们的童年,我是他们三观的设计师之一,在人格动荡的时期,我完全可能在他们身上打下烙印,并且持续他们的一生。
这时,我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甚至在暗中改变着他们人生的轨迹。这一学期伊始,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做更好的老师呢?
王悦微在书中说“做更好的老师,从做更好的大人开始”,这句话给了我许多的启发。
大人应先去寻求到更好的自己,先拥有好的世界观,才能建立好的教育观。做老师是我们的工作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工作。我们应当以自己本来的面目立足于这个世界,而不是某某人的老师、班主任。
在执教的这一学期,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不忘记自己的童年。只有记得自己童年里的莽撞、迷茫,甚至愚蠢,才能理解儿童的不完美行为。
一年级的孩子争执的焦点通常不会是什么大事,通常是一块橡皮、一句诋毁,你告诉他这只是一粒沙,可是这粒沙在他的眼睛里。如果只是一味用成年人的方式来解决,比如“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否认问题,就可以等于问题不存在。成年人把儿童想象得很简单,觉得复杂的情绪理所当然是成年人才该有的体验。在我看来,儿童的世界确实单纯,但孩子也有孩子的烦恼,他们和大人的烦恼之区别只是在于内容的不同,但分量是一样的。对一个具体的个体来说,每一桩烦恼都有其价值所在,都值得被在意。
(二)、对儿童永远宽容,永远有善意。有了宽容和善意,才有尊重。孩童在这样的情感里,才能自由而健康地成长。
正视孩子的需求,接纳孩子的情绪,做好他们的听众,让孩子感受到“被看到”,“被尊重”,蹲下来和孩子的说话,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待生活和世界,耐心倾听他们的烦恼,认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才能让孩子愿意对你说,愿意向你敞开他们的世界。
我们应当做更好的大人,要更宽容,也要更有智慧。而这一切的起源地,是我们对儿童,对人,都怀有一颗充满善意的心,对这个世界带有思考的习惯。大人好了,孩子也会好。
很好很好的小孩长大了,就会变成很好很好的大人。
二、 “雷霆手段”与“菩萨心肠”
作为去年五(4)班副班主任的第二年,比起上一年的捉襟见肘,我更加熟稔班级的管理工作。五(4)班是一个特殊的班级,大部分学生聪明活泼,积极向上,但是后进生的数量在整个年级是最多的,并且这些后进生的日常纪律也可谓“惨不忍睹”。而在第二学期伊始,我便和正班主任一起,秉持着“雷霆手段、菩萨心肠”的管理方式,开始重新整顿班风。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们班的班风以及后进生的纪律有了明显好转。
所谓“雷霆手段”,就是坚决严格执行班级管理条理。尤其是针对后进生虞某,我和正班主任对他的要求有:一、上课不允许下座位、讲话。二、不允许打扰别的同学上课。对于后进生蔡某、李某和王某,我们的要求是:一、在学校时,不允许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与虞某接触。二、上课不允许下座位、讲话和打扰别的同学上课。在贯彻落实阶段,一旦发现他们有以上行为,就立即送回家反省1-3天不等。
我和正班主任在事先也积极与他们的家长沟通,家长也积极配合。这学期,虞某回家反省了3天,李某回家反省了1天,经过这一系列操作,班里的这四个后进生明显偃旗息鼓,能够做到上课不打扰别的同学上课,课堂效率也显著提高了。
所谓“菩萨心肠”,即每周的不定时温馨谈话,每周一早晨,我和正班主任会找这四位后进生进行温柔的“爱的教育”,一方面是想用春风化雨的教导帮助他们融入集体,激发学习的主观性,另一方面也是以另一种方式“警示”他们要遵守班级秩序;针对其他偶尔犯错的学生,我和正班主任也采取“以疏代堵”的模式,先让他们一吐为快,发泄完情绪之后,再温柔地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不妥之处。
三、相信孩子,哪怕他们只有一年级
我的一年级(12)班,连续十周拿到流动红旗。如果要问我有什么管理班级的诀窍。我的想法和作者一样——相信孩子,哪怕他们只有一年级。
那么,相信什么呢?
我从五年级下来,初期的不适应来源之一就是,一年级的孩子对老师还是非常的依赖,做练习要老师读题、路队需要老师监督、发作业还不认识名字……一年级开始的一个月后,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何不让孩子们试着自我管理呢?除了必要的班级小管家,我还设置了早读领读员、眼保健操管家、值日组长、发作业管家、午餐桌长、调解矛盾管家……有时我第三节课连着看饭,急匆匆吃完午饭后回到班里,却发现班长和路队管家早已带着同学在走廊里练习“站如松”、“行如风”,值日生在班级里井然有序又风风火火地打扫着,有时走廊里还会传来整齐划一的背书声;早上8:00,我进班,一定不会出现有人浪费“一日之计”的情况,早来的同学在早读领读员的带领下开始晨诵;午餐过后,桌面一定由当天的桌长负责用湿巾纸先擦去油渍,再用餐巾纸擦干,减轻食堂阿姨的辛苦。
这一学期,班里每一个孩子都有职务,都完成得别样出色,不能不承认这就是“相信”的力量。
“相信”是一个很有魔力的词,如果总是战战兢兢,害怕孩子做不好而全部揽过来,那么不仅自己心累身累,更失去了一个发现孩子亮点的机会,也失去一个成就孩子的机会。
我对儿童的认知:既和大人一样,又不一样。
既不轻视,也不神话,尊重呵护,平等相待,最终都要落实到对“人”的态度上。 这是《一个很好很好的小孩》这本书教会我的。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