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德育时空>家校共育> 详细内容

致学生家长的公开信

来源: 发布时间:2020-07-07 07:47:14 浏览次数: 【字体:

尊敬的家长:  

您好!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手段不断翻新,欺骗性和再生性极强,部分群众很容易被犯罪分子蒙蔽、恐吓、诱骗,特别是当接到陌生的有时却以熟悉的电话号码(诈骗犯罪人员往往以任意显号软件显示)出现时,往往不经过与熟人的甄别确认通话内容就转账和汇款,造成家庭经济的直接损失,甚至是倾家荡产!  

为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假如您遇到类似情况,或有关学生在外情况的陌生电话时,应当尽量保持平静心态,不要做出过激的反应。应尽快与学校、班主任和自己的孩子取得联系,及时核实陌生信息的真伪。学校已经对孩子进行了防诈骗的安全专题教育,希望家长(监护人)配合做好以下教育工作:

一、了解电信诈骗常用手段:  

1、涉嫌洗钱,涉嫌犯罪。犯罪分子往往冒充公安、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和税务、银行、邮政等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以受害者身份证件涉嫌贩毒、洗钱等犯罪为由,诱骗、恐吓受害者,要求受害者接受调查,把账户资金转移到“安全账户”后返回,最终实施诈骗。  

2、邮件、包裹藏毒。冒充邮局工作人员、公安人员以“受害者有包裹未取,且包裹内藏有毒品,需要受害者协助调查等”为名实施诈骗。  

3、银行卡透支,涉嫌洗钱。冒充受害人所在地法院的法官打电话,进行诈骗恐吓,受害人所使用的银行卡恶意透支,必须出庭,还要求受害人将银行卡上的资金打到安全账户,接受身份调查。  

4、你有一张法院传票。犯罪分子会打电话到手机,播放一段录音,称你有张法院传票,必须按时到庭,然后留有联系电话。诱使不明真相的群众回拨电话。  

5、冒充亲友,猜猜我是谁。诈骗犯罪分子采取模棱两可的语气或短信搭讪,让你“猜猜我是谁”,现在则出现了骗子能直接说出受害人名字,更具迷惑性。当你报上一堆记忆模糊的人名时,犯罪分子就会自称是其中的某一个,然后编造其在什么地方嫖娼被抓、车祸赔偿,孩子在异地上学出现事故或其他意外等理由,急着向受害人“借”钱,实施诈骗。

6、购车(购房、教育)退税。犯罪分子冒充国税局、财政局、车辆管理所、教育局等工作人员,谎称要返还部分购车税款或费用,诱骗受害人进入ATM机具操作,当受害人到达ATM机具后,犯罪分子以自助银行退税系统只支持英文界面,让你按照犯罪分子电话提示操作,然后借机划走你的钱,实施诈骗。  

7、网络诈骗。犯罪嫌疑人在互联网上发布机票、电子产品、网络游戏币、机械设备等优惠销售信息,骗取对方的预付金、手续费、托运费等。另外,还有盗取QQ冒充熟人。通常是冒名顶替向事主的QQ好友借钱,如果对方没有识破很容易上当;需要特别当心的是一些冒充熟人的网络视频诈骗,犯罪分子通过盗取图象的方式用视频与你聊天,诱你上当。尤其是现在子女在国外读书的比较多,与父母联系基本都是通过QQ联系,更容易上当。

8、医保卡、社保卡诈骗。冒充社保工作人员谎称受害人社保、医保出现异常问题,可能被人冒用、透支,涉嫌洗黑钱或购买易制毒药品用于制贩毒,之后再冒充司法机关诱骗受害人向所谓的“安全、核查账户”汇款。  

9、中奖诈骗。此类诈骗名目众多,大多以冒充热门节目组工作人员,如近期的“中国好声音”、“我要上春晚”、“星光大道”等,谎称手机用户在抽奖中中奖,要你先预先交纳个人所得税。  

10、电话(有线电视)欠费。冒充电信、有线电视工作人员,以电话或有线电视欠费的名义诱使不明真相的群众上当受骗。  11、钓鱼网站诈骗。犯罪分子伪造网上银行界面,通过手机发冒充银行短信,诱使不明真相的群众登录钓鱼网站,从而窃取银行账户和密码,转走银行卡上的资金。  

二、防电信网络诈骗“六个一律”“八个凡是”:  

六个一律:  

1. 只要一谈到银行卡,一律挂掉。  

2. 只要一谈到中奖了一律挂掉。  

3. 只要一谈到“电话转接公检法”的,一律挂掉。  

4. 所有短信,让我点击链接的,一律删掉。  

5. 微信不认识的人发来的链接,一律不点。  

6. 一提到“安全账户”的一律是诈骗。  

八个凡是:  

1. 凡是自称公检法要求汇款的。  

2. 凡是叫你汇款到“安全账户”的。  

3. 凡是通知中奖、领奖要你先交钱的。  

4. 凡是通知“家属”出事要先汇款的。  

5. 凡是在电话中索要银行卡信息及验证码的。  

6. 凡是让你开通网银接受检查的。  

7. 凡是自称领导要求汇款的。  

8. 凡是陌生网站要登记银行卡信息的。  

祝您全家平安幸福!

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南行实验小学

20206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